膝蓋是人體最大且精巧的關節,承載體重並參與各種腿部動作。日常活動如跑步和下蹲等可能造成膝關節創傷,如軟組織撕裂、骨折和脫位,前十字韌帶撕裂尤為常見。
在運動創傷的案例中,前十字韌帶撕裂是最常見的嚴重膝關節損傷之一,香港每年約有 3,600宗新增病例。日常生活中,前十字韌帶亦有撕裂的風險,任何突然對膝蓋施加壓力的活動,例如在跑步或行走時急停、急突然轉彎等,都足以造成傷害,不能掉以輕心。
本文將會與你逐一探討前十字韌帶撕裂的原因,緊急處理,治療及預防方案
膝關節的活動涉及到多個組織結構的精密配合。大腿骨和小腿骨在膝蓋關節處連接,以強而有力的韌帶固定,防止過度滑動及移位。前、後韌帶位於膝關節內,相交呈十字形狀,組合成十字韌帶。
前十字韌帶(ACL): 主要負責防止膝關節向前移位,及控制膝關節屈曲、伸展和或旋轉,以保持穩定。
後十字韌帶(PCL): 主要作用是穩定膝關節,防止脛骨過度向後移動,維持膝蓋的正常功能和穩定性。
在所有膝關節韌帶中,前十字韌帶所承受的張力最大,同時亦是最容易受傷的韌帶。當施加的壓力超過了韌帶所能承受的張力時,它便會受傷。這情況常見於突然改變方向的動作,例如腿部前後移動、跳躍著地、旋轉、急停等。
前十字韌帶撕裂時,可能會有「啪」的聲響。如患處組織出血,膝蓋會出現腫脹、僵硬,患肢的活動幅度明顯減少。傷者或會感到膝蓋無力、難以承重,當嘗試站起來時,可能會感到疼痛或站立不穩。
有時在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患者不會馬上感到痛楚,或只感到輕微腫痛。患者可能會因此認為膝關節並無大礙,可以繼續活動。然而,症狀亦可能待受傷後幾小時才出現,所以不要忽視任何輕微徵狀,應對患處保持警惕。
前十字韌帶撕裂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以下是受傷的高危因素:
如果你懷疑出現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情況,適當的急救能有效減輕痛感和紅腫,舒緩傷者當下不適。急救可按RICE護理程序進行,並立即求醫。
休息 (Rest):停止活動,避免傷勢進一步惡化
冰敷 (Ice):以冰敷減輕疼痛腫脹
按壓 (Compression):以繃帶包紮及加壓患處,防止體液在患處積聚
抬升 (Elevation):抬高患肢,有助減輕腫脹
醫生首先會檢查膝關節腫脹和疼痛程度,並向不同位置移動膝蓋,以評估關節活動能力及穩定度。按需要,醫生或會為病人進行造影檢查,以X光檢查有否骨折。若懷疑創傷涉及其他部位,如半月板、關節軟骨和其他韌帶等,則要進行磁力共振掃描(MRI),以進一步評估傷勢。
使用非手術治療還是手術治療方案因應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應結合不同因素考慮,包括:年齡、運動強度、受傷程度、膝關節功能表現等。
對於較年長和沒有運動習慣的患者,通常首先建議作非手術治療。治療以復健為原則,物理治療師會度身訂造一套鍛鍊運動讓患者練習。鍛鍊重點在於強化膝蓋肌肉力量,以保持膝蓋穩定性,抵抗膝關節向前滑動的傾向。
如膝關節受傷嚴重,僅靠復康治療不足以回復膝蓋功能,或無法應付更高強度的運動需要,這時可考慮進行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透過移植膝蓋另一部分的筋腱代替受損的韌帶組織,以穩定膝關節。如患者感到患處疼痛、腫脹,醫生會處方消炎止痛藥以緩解不適。在康復過程中,配戴護膝有助固定膝蓋位置,避免錯位。
十字韌帶撕裂帶來的影響漫長且深遠,但並非無可避免,以下一些方法有助於預防十字韌帶受傷。
可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針對膝蓋周圍的肌肉進行訓練,讓膝蓋更強韌以承受衝擊,減少十字韌帶受傷的機會
提升身體柔軟度、改善平衡和協調能力,避免因失平衡而造成扭傷或跌倒。
應注意保持正確的運動姿勢並選用適當的運動裝備,減低受傷機會。
疲勞會使身體反應和運動表現下降,因此應避免在疲倦時運動。
每次運動前應先熱身,讓身體漸漸進入運動狀態,避免突如其來的活動。適當的熱身動作能促進血液循環,讓僵硬的肌肉得到舒展,減低受傷的風險。運動人士可參考一些熱身教材,學習正確的熱身方式。FIFA 11+ 運動創傷預防訓練是由國際足球協會按實際經驗設計的一套熱身練習,研究證明它可顯著減少包括十字韌帶撕裂的運動創傷,並提升運動表現。
如想得到專業醫療建議,請致電5501 6699或發送電郵至orthopaedics@matilda.org,聯絡明德骨科和脊椎中心預約會診。
以上資料由江志聰醫生提供。
此健康單張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能取代醫生的專業意見。明德國際醫院及明德醫療中心對讀者在閱讀後所作出的任何決定並不負上任何責任。
參考資料:
1. Nessler T, Denney L, Sampley J et al.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17;10:281-288.
2. OrthoInfo. Common Knee Injuries Available from: https://orthoinfo.aaos.org/en/diseases--conditions/common-knee-injuries/ [Accessed 27 Oct 2022].
3. Hospblog. 推廣運動醫學要「貼地」熱血團隊致力社區實踐. Available from: https://www3.ha.org.hk/ntec/dr_hospblog/hospblog.asp?id=177 [Accessed 27 Oct 2022].
4. Pfeifer CE, Beattie PF, Sacko RS,.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8;13:575-587.
5. Evans J, Nielson J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Knee Injuries. 2022 May 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6. Cleveland Clinic. AC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s. Available from: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6576-acl-anterior-cruciate-ligament-tears [Accessed 27 Oct 2022].
7.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njurie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uofmhealth.org/conditions-treatments/cmc/knee/acl [Accessed 27 Oct 2022].
8. O'Connor. J, Avatsky, A. Biomecánica. 1995;3:121-132.
9. Escamilla RF, Macleod TD, Wilk KE.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2;42:208-20.
10. Raines BT, Naclerio E, Sherman SL. Indian J Orthop. 2017;51:563-575.
11. Bradsell H, Frank RM. T. Ann Joint. 2021;7.
12. Jagadeesh N, Kapadi S, Deva V, et al. Risk Factors of ACL Injury. In: Suarez-Ahedo, C. , editor. Arthroscopy [Internet]. London: IntechOpen; 2021 [Accessed 2022 Oct 28].
13. Musahl V, Citak M, O'Loughlin PF, et al. Am J Sports Med. 2010;38:1591-7.
14. Bogunovic L, Matava MJ. Operative and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ptions for ACL tears in the adult patient: a conceptual review. Phys Sportsmed. 2013;41:33-40.
15. OrthoInfo. ACL Injury: Does It Require Surgery? Available from: https://orthoinfo.aaos.org/en/treatment/acl-injury-does-it-require-surgery/ [Accessed 27 Oct 2022].
16. Sigurðsson HB, Briem K, Grävare Silbernagel K.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22;17:823-831.
17. Sadigursky D, Braid JA, De Lira DNL, et al. BMC Sports Sci Med Rehabil. 2017;9:18.